首页> 沁州黄历史

沁州黄小米是五谷之首,四大名米之一。几千年来,沧桑巨变,朝代更替,唯农耕而食的民风习俗至今不变。自从人类由炎帝手中接过赖以维持生存的谷种开始,有多少人为了五谷丰登,丰衣足食,民富国强,把生命和智慧都献给了黄土地?专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的历代典籍,很少记载这些“农耕小事”,而在太行太岳之间的沁县人民,却传颂着两位将炎帝谷种变成高产名吃的有功之人。一位是明代沁州人王心安,据《册村·鸟苏王氏族谱》记载,这位号称“五谷神下界”的王心安,是一位“取清用宏,不屑陶朱猗顿之术”农商专家,他在炎帝驯牛以耕的伏牛山下,黎城之郊,在“羊头山世靡谷”的二沁大地,当谷种退化到“良莠混杂,耘少收成”的时候,是他把炎帝传给人类的黍谷,培育成“多收可口”的“爬山糙”,成为“产蓄百顷,富冠二沁”的种粮大户,是他的族人檀山王氏,又把“爬山糙”送进了明朝官廷,为炎帝米“爬山糙”穿上了“贡品”的时装。另一位就是清代的乡人大学士吴琠,凭着他对故土的一片热情,让满州人的皇帝给炎帝米“爬山糙”取名为“沁州黄”,借着皇帝的“金口玉牙”,提高了炎帝米“爬山糙”的知名度(公元1997年《沁县志》),致使炎帝传给华夏儿女的小米,漂洋过海,于1914年,在美国旧金山夺得了巴拿马运河通航万国博鉴会金奖。炎帝米沁州黄首次成为世界名米。